除了一般的语言侮辱、谩骂和破坏他人物品甚至殴打之外,一些更加恶毒的做法也在动漫作品的校园欺凌中相当常见,如扎草人诅咒对方,在对方课桌上放花瓶(日本传统认为在已死亡或重伤缺席的学生桌上放花瓶是作为纪念的意思),甚至买通上层,对他人进行恐吓、敲诈,将对方彻底从“社会成员”的行列中抹消,最终放任其堕落。
而在更多的校园类型动漫中,欺凌现象经常被刻画成上文中提到的“语言暴力”、“破坏他人物品”和“孤立他人”等剧情,在这其中,必然有一个首领(男女均可),带着一众跟班游走于各个班,给其他人造成困扰的同时,再施加以恶行,来满足自己的扭曲心理,最后看着他人狼狈的样子,和跟班们放声大笑,随后离去。这是动漫里较为常见的桥段了,而且这部分人一般的下场都不会很好,或是沦为炮灰被大反派一刀干掉,或是在主角开挂崛起后便淡出视野,之前的嚣张气焰不再出现,乖乖成为路人甲乙丙丁。
制作组这样处理,既灌输了“善恶有报”的思想,为屏幕前的观众们塑造出“不要干坏事,干坏事必遭天谴被雷劈”的正确三观,赢得业界的赞扬,同时还满足了一部分平日里被欺负已久的观众们的报复心理。但是随着相似类型的动画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欺凌剧情是否会有一种制作组有意制造噱头,来为自己的作品营造声势的感觉呢?
看着屏幕里的恶人受到“正义的制裁”,这些可怜的观众从心底里涌出一股热流,把平时不敢发泄的痛苦一并倾倒在动画中。由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反映出自身愿望,所以这部分观众也成为了这类动画作品的忠实拥趸,乖乖掏钱购买BD。制作组获得了经济收益,被欺负的可怜观众得到了心理安慰,双方最终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