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动漫星空 > 宅文化 > 杂谈 > 正文

东映动画发展史 海贼王与圣斗士的归宿

2015-05-13 11:59:33 来源:知乎日报 作者:加刘景长 编辑:宁静海 浏览:loading

  东映成立之初各方面资源都很齐备,本公司可以提供资金,吸收日动的人才都有强大的制作能力。无需准备便可投入动画生产,而当时成立的目标就是制作像迪士尼动画的长篇商业动画,其实就是所谓的剧场版,不过当时的说法叫做漫画电影,不仅是要抢占国内市场,还要打入海外市场。随之而来的就是1958年的日本首部彩色长篇动画《白蛇传》,藪下泰司监督的该作收获9.5万美元,并且出口美国,奠定了日本动画电影的基础。此后直到七十年代,东映制作了19部长篇动画电影,这段期间东映的动画处在明显的探索阶段,动画看似也都是东映电影的翻版。从另个层面来说,东映试图加入电影的戏剧性来让动画具有更高的娱乐价值,于是东映的作品吸取了迪士尼的画面呈现力,日本漫画的故事性,东映电影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因此东映动画的观众群并不只是孩子、成人,而是大众。东映还刻意的以少年为主角,塑造出英雄形象,仅此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东映的以戏剧性、大众性、代入感为核心的模式彻底取代了老辈动画家的简单幻想故事,成为日后日本动画的通用主体。在东映进军TV动画之前,《白蛇传》(1958)与《少年猿飞佐助》(1959)都取得了好评,宫崎骏看后很受感动决定入社。由于东映吸收了日动,因此以日动为基开始培养新人,大塚康生与楠部大吉郎就是第一期生。此后宫崎骏经过近十年的磨练与高畑勋,森康二,大塚康生完成的《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冒险》(1968)堪称东映前期的最高杰作。此外还有邀请手塚先生担任脚本的传说故事《西游记》(1960)、《阿拉伯之夜辛巴达的冒险》(1962)、《忠臣藏》(1963),森康二的引用八歧大蛇传说的《小王子与八头龙》(1963), 科幻作品《人造人009》(1966),《空中的幽灵船》(1969)、东映的吉祥物《长靴猫》(1969)等等作品。更重要的是贯穿东映几十年的系列化运作方式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以后或是TV化,或是剧场化,只要人气不降就接连几部的制作下去。东映最早实现这个战略的就是水木茂原作的《怪物鬼太郎》(1968),该作深受人们喜爱。

游民星空

  《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 Little Norse Prince》(1978)岩与冰猛犸象的这组场景(推测)。同时还负责场面设计、美术设计。监督大冢康生+高畑勋(高畑勲自本作之后,直到离开东映动画之前再也没有拍摄过动画长片)本片实际制作三年,费用一亿三千万圆。然后因为上映后的票房失败,使许多相关工作人员遭到降职处分,造成后来有多人自东映动画离职。包括1968年去职的大冢康生,与1971年离开的高畑勲、宫崎骏、小田部羊一等人。(详情见后文)

  1963年,东映动画受到虫制作所的《铁腕阿童木》的刺激,东映开始涉足TV动画,第一部作品是高畑勋参与演出的《狼少年肯》(1964),由于朝日电视台原本是东映电影的子公司,东映动画可以拿到档期,这对动画公司来说无疑是先天优势,而当时还是朝日的大股东具有话语权,可以自行操作自己的作品,朝日系的作品还有《少年忍者风之富士丸》(1964)、《魔法师莎莉》(1966)等作品,尤其是《魔法师莎莉》是日本第一部少女向的子供向动画,也是第一部魔法少女动画,先天与后天型魔法少女两大分类形成,含有战斗美少女要素的魔法少女题材也逐渐成了日本的两大动画题材之一,还有赤冢不二夫的《小魔镜》(1969)引入的变身也成了日后此类作品的传统。这个时期的东映就已经很商业化了,起初以长篇动画电影开始,然后转向TV动画制作,题材方面除了具有大众性的历史传说,科幻,鬼怪,还有专门针对孩子的低龄向动画,其制作动画的目的性非常之强,侧重点也很鲜明,可以看出东映走的是标准的商业动画路线,背后的东映电影财力雄厚,既有电视台又不缺乏资金,作品质量能够保证,又不缺乏客户,这就比其他动画公司先天优厚,利于发展,这也是他为什么能走在别人之前开发出魔法少女与机器人两大题材的原因。

游民星空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东映已经重点从长篇动画电影转向TV动画的制作,人气与制作数量都大幅提升。东映是以商业为前提制作动画,其收购日动是为了应对日后市场对动画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当时能够产出出色的动画电影则是有着理想的社员们所为,当TV动画模式固定以后,东映开始全力制作商业动画。原创都要承担一定风险,东映选择的多是改编作品,既然对原创不是那么坚持,那么动画公司对作品的主导权也并非那么重要,东映逐渐放开对作品的主导权,此时电视台与广告代理店的地位上升。在日本,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动画公司若是想做动画必须要有电视台播放,而且需要经费,当提案通过电视台复杂,电视台就会去找广告代理店让它们筹集资金,广告代理店自己会拿一部分资金作为手续费,剩余的钱交给电视台,电视台留下一些,剩下的拨给动画公司。这是传统的电视台主导作品的形式。同理电视台想要制作动画就去联系动画公司与广告代理店,此时的动画公司只能拿到被两层盘剥的资金,因此盈利较少。七十年代的电视台已经开始主导动画公司,不会再向六十年代去求着购买动画公司的动画,竞争加剧也是原因之一。因此东映想要寻求更多的利润就要多做作品,作品多了,人手不够,东映就开始外包。把动画流程中简单的苦力类的工作交给其他小型公司去做,这叫做“下请”,也就是委托外包的意思,通常都是外包连接原画的动画环节,上色,摄影等等。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高,外包给韩国公司也很普遍,在这种体制下自社的创造力下降,人才培养不足,很多具有创作力的动画人纷纷离去转投其他公司。其中就有宫崎骏、高畑勋、大塚康生、森康二等人,宫崎骏想做的是全动作动画,而剧场版时期的东映正好满足这个特点,随着其商业本质愈加分明,不再精于制作层面,宫崎骏与他也就貌合神离,直至1971年退社。

游民星空

  而另一方面,东映的商业动画逐渐取得佳绩,东映的商业手法有这么几种,比如人气高的作品制作后续。这里称为“季”,季就是季节,春夏秋冬各为1季,日本动画的放送期以季为时间段,每年四季动画,1月开始播放叫冬季新番,4月开始播放叫夏季新番,3个月为1季,1季播放12话。动画连续播放几十话,甚至上百话也是按季来算,因此有钱的公司制作动画有时会每季换一次片头曲,片尾曲,那些曲子就被称为第一季OP,第二季ED什么的。而“期”指的是不间断地播放的动画,只要隔季播出,那么再播出的就是第二期,当然第一期如果只有1季,那么第二期也可以成为第二季。(在中国常把期与季混淆也是错误的。)

  东映基本做的都是以四季为期的年档动画,看到自己的某部动画人气极高,便会在这期结束后很快地制作第二期,甚至第三期。比如1968年至1969年的《怪物鬼太郎》,该作当时人气很高,于是1971年制作了第二期动画。另外的是时隔若干年后再次制作以前成功的作品叫做重制,比如1989年重制1966年的《魔法使莎莉》,1979年重制的1968年的《人造人009》,1977年制作的《铁腕阿童木》的续集《无敌小超人》。此外还有跟人气作品类型相近的作品,比如《魔法使莎莉》与《小魔镜》大受欢迎。于是就制作了魔法少女系列的《魔法使马可》(1970)、《仙女青苹》(1972)、《笑眯眯》(1973)、《仙女下凡》(1974)等作品,Tokyo Movie的《巨人之星》与虫制作所的《明日之丈》之类主打运动根性的作品走红,便制作了《阿帕奇棒球军》(1971),这也是东映的主要创作模式。还有就是以活跃在各大漫画周刊上的著名漫画家的漫画为基础的改编动画,人气漫画是改编动画有收视率的保证。如梶原一骑的《踢技之鬼》(1970)、石森章太郎的《原始少年》(1971)、手塚治虫先生的《玲珑三勇士》(1973)等作品,石森与东映的合作后来发展到了电影方面,主要是《假面超人》的特摄成了东映电影的摇钱树。除去这些以外有部作品不仅对东映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即将发生的变革有所启示。这个人就是与两塚、石森、藤子等人齐名的作家永井豪的《魔神Z》(1972)。

游民星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游民星空APP
随时掌握游戏情报
code
漫迷评论
小编力荐
热点资讯
美图壁纸
漫迷热议
二次元手游
东映动画发展史 海贼王与圣斗士的归宿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5/201505121817377132.jpg